荻原·銀杏館工作坊│ “破中求新”—— 錦灰堆綜合藝術創(chuàng)作
烈火燃燒后的印刷品碎片殘跡
是否還有重獲新生的可能?
荻原美術館·銀杏館夏日展覽「形而上之旅程:中德當代藝術展」,中方藝術家薛松將燃燒后的文本、圖片進行結構、重組于畫布上,原有的文本含義被賦予新的理解。在我們看來是殘物的印刷品碎片,在他的拼貼之下釋放新的意義,也使它們重獲新生。
Part01.
關于藝術家
薛松
中國當代波譜藝術家
1990年一場大火,燒毀了薛松身邊一切原有的圖像和形態(tài),卻推開了一扇全新的藝術大門。
從毀滅到重生,就像一個輪回?;覡a作為他藝術創(chuàng)作的主材料,在看似廢紙般的印刷品中尋找信息與圖像間的另類關聯(lián)。通過碎片拼貼的方式形成一個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連接的網格,將東方與西方、歷史記憶與當下現(xiàn)實、傳統(tǒng)文化與現(xiàn)代觀點鏈接起來,形成獨有的薛松式風格。
上?薛松《浪花》局部
下?薛松《文字游戲》局部
Part02.
關于拼貼
“拼貼”手法在藝術界中并不少見,西方現(xiàn)代藝術中的達達主義以及我們耳熟能詳?shù)牟ㄆ账囆g都有運用“拼貼”這一手法。而中國藝術史中,起于元朝,盛于清末的“錦灰堆”以工筆技法描繪了殘破的文物片段堆積,營造出碎片拼貼的畫面。
?圖源網絡
羅伯特·勞森伯格《在垃圾中拾得藝術》
?圖源網絡
錦灰堆圖片
不同的藝術家在使用“拼貼”時,運用了不同技巧、技法,其在“拼貼”時的動作也包含了各種理解。
薛松的作品與錦灰堆的相似之處在于,兩者內容元素皆以殘破之物進行創(chuàng)作,形式上都有“鳳凰涅槃”之感;不同之處在于薛松利用各式各樣的圖像資源進行拼貼,在創(chuàng)作方式上是在有分寸的火燒之后,再將燃燒之物進行拼貼組合。
Part03.
關于工作坊
此次,荻原美術館·銀杏館工作坊將隨著藝術家薛松的步履,在作品細微處尋找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間的碰撞、歷史與現(xiàn)實的重疊,體會藝術家通過重建“碎片圖像”的新秩序給人帶來的戲劇化效果。本次工作坊活動中以“破中求新”的方式讓大家大膽破壞與堆疊,你將會和我們一起:
1、看展!
抽象藝術往往會讓人感覺難以理解,但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,你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抽象藝術家們獨有的抽象創(chuàng)作風格,作品中的線條、色彩、文字、獨有符號都能成為你的創(chuàng)作靈感!
2、“工筆白描”?
3、破壞!
將你繪制的圖片或文字信息以及工作坊現(xiàn)有的印刷品材料都進行無差別破壞。本次的破壞工具——「火」(安全火源)。 4、新藝術創(chuàng)作體驗! 親手燃燒出的碎片殘跡,是否有重獲新生的可能?來像藝術家一樣重新構建“碎片圖像”吧!